如何进入到大定状态中?入定的境界有几种?
答:
从无知入定,到有知入定
万行解惑


师父,据说一入定,根本不知道时间和空间。可我怎么有一点响动都知道,我如何才能进入到大定的状态中呢?


答:入定有多种。的确,某个阶段,入定是什么都不知道,这个不是究竟的定。


究竟的大定,你坐在这个地方,像一面镜子、一盆清水,天空有多少只小鸟、多少颗星星、月亮等等,都投射在你这一盆水里面,外面的一切你都知道,但是里面宁静的画面,不会被干扰。


无论空中的鸟怎么飞,里面那盆清水是不会被破坏掉的。如果外面的鸟一飞,里面的那盆水就晃动、浑浊,说明还不是大定。


真正的大定,就像我们走到大街上,外面车水马龙,但我里面还是如如不动的。


入定,都是从无知入定到有知入定的。


第一个阶段,我不知道怎么入定的,我入了定、入定的状态我都不知道,突然有个引磬把我从状态里面喊出来了,我才知道。


第二个阶段,我就知道念头越来越少,呼吸越来越少,有呼吸到弱呼吸,到没有呼吸,入定了。


入定了一直保持觉知,觉知了三天三夜,突然你想出来,由弱念头到强念头,就出定了。


入定和出定,就像床头灯一样,弱光到强光,这是开;然后强光到弱光,这是关。这个阶段的入定可以自由出入。


还有一种入定,可以在瞬间采用任何一种方式,迅速入定,这是真正的大定,除了真正的大修行人,一般人很难做到。


打坐、做梦看到菩萨,是菩萨真的来了吗?
答:
菩萨知也不知,不知也知
万行解惑


师父,在意识清晰的状态下,我们在意识中与你对话,得到你的指点,你是否真的在与我们对话、给我们开示?


答:打个比喻,你们在打坐中、做梦时看到我去了,是不是真的万行,是不是我?


再问你们,我知不知道?


我们现在都跑到外面被阳光照了,阳光知不知道照着万行呢?


就这么一个道理,我回答你们了。


阳光需不需要知道照了张三,照了李四?阳光知道这是张三李四吗?


阳光是没有分别的,动物、植物、好人、坏人,全部普照。


大家都问:阳光呀,你知不知道我被你照了,我在呼喊你,你知不知道?


阳光处在如如不动的状态,它已经和你融为一体了,你说它知不知道?


它知也不知,不知也知。以我们的知为知,以我们的道为道。


我们只要把自己的心打开,阳光就进到我们心里,心不打开,阳光只照到皮肤上。


这时,知和不知不能用常人的头脑来理解。


“知”不是常人说的“知”,是一种圣人境界功态的“知”,它已经穿透、普照万物了。


以此类推,我们求观音菩萨,观音菩萨听不听得见?那么多人,祂会不会频率搞错了,张三求祂,祂跑到李四那里去了?


就像中国,14亿人可能有10亿只手机,频率也不会错乱,因为有各自的密码、渠道,只要你把手机打开,外面的信号就能进来,只要你有对方的手机号,就能拔出去。


诸佛菩萨各有各的心咒,就这么一个道理。


禅,究竟是什么?
答:

禅从字面上理解,左边是衣字旁,右边是“单”字,是穿着衣服单独面对着自己。

你要这样去想,穿着衣服看自己,从外面看到里面,从里面看到外面,合二为一就是禅了!

禅是静虑、思维修,不是说坐在这里什么都不想。

如果不想,那是木头,人活着一定会想的,但是我们可以做到正想,就是正思维、正念、正意。你想得阴暗、消极,叫邪念;想得专注、阳光,就是正念。

不管哪种念,你都要带着觉知,知道自己在想、在哭、在闹。我们有时失态、做错事,歇斯底里,就是因为丢掉了觉知,失去了理智。

如果你带着觉知,任何一件事情,你都能进去,也能出来,出来后不会在这件事情上留下痕迹。

按达摩祖师的说法,做任何事情,都不能脱离觉知。

如果你不带着觉知,即便是诵经、拜佛,也叫邪知邪见,与道不相干。如果带着觉知,哪怕你在嬉笑怒骂,你也是在道中,没有失去这个“戒”。

觉知好像戒一样,你有戒在身,就不会违背因果做错事情。

修禅的人,内心细腻到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都知道。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起心动念,你如何知道别人?你如何能和外界的事物对接?

我们在生活中做任何一件事情,都离不开小人。

一个成就的人,在他成就的道路上,有两个人是不可缺少的,贵人和小人,他们是同等重要的。

如果光有贵人,没有小人,就容易忘乎所以,得意忘形。所以说小人是成就事业必不可少的力量之一。

释迦牟尼佛弘法的道路上也有小人、同行陷害他,弟子、同门也陷害他。但他对他们产生慈悲心、怜悯心,说我一定要度他。

没有小人,我们做事就不会谨慎,思考问题就不会缜密,细心就是这么培养起来的。贵人可以成片成势,小人不能成片成势,但是不能没有。

人和人之间互为镜子,如果你到看到一个人很有魅力,你问问自己有没有魅力?就是起这个作用的。

如果你厌恶别人,同样你也要问问自己。

师父,打坐时如果腿麻了,是继续麻,还是换一个腿?
答:

没有固定的。

法无定法,定法非佛法,法一固定就没有生命力了,用时要根据不同情况,比如当时的心情、身体、环境……

过去的佛法,用功的方法不让形成文字,有很多是一种感觉。感觉用文字记下来,就变成模式、模具,这个法就死掉了。

但是法一活,反而让很多人,比如层次、基础不够的人抓不住,无处下手,基于这些情况,我才硬性规定了调姿势、调呼吸、调意念,也是为了接引初学。所以模式教育,模具教育,在一定的层次内很有效果。

到达形而上的层次,就不能用模式、模具,只能你自己去感觉、捕捉。

至于说什么时候呢?真的是因时、因人、因地、因状态而定的,和我们的体质、健康程度、元气都有密切关系的。

坐禅时,不管出现什么现象,你不执着它,它很快就过去了。

生理和心理的反应叫现象,境界就是现象。

一切的境界和现象,皆是路两边的沿途风光,如果把心放在这上面,执着它,就意味你抓住现象、境界不放,你就会忘掉前面的目标,没办法前进了。

成功的人,在某个阶段,是根本看不到两边沿途风光的。

有一种人一做事,就看到两边的沿途风光,看到了困难、喜悦、财富、机会,其实这些都是来干扰他的。关注了这些,反而容易把前面真正的目的地给忽略了。

有的人一根筋,他只看到目的地,没看到两边的沿途风光,反而这种人更容易成功,不受干扰。

我们身上出现任何一种现象,没有对和错的,你只要作得了主就是对,作不了主就是错误的。你如果能作主,散乱也是对,专注也是对。

你必须能在不同的时间、地点,我作得了主,能随时进去、出来。

世上任何的技术、文化、法门,无非就是教会我们能够作主。作主的前提条件,无非就是先觉,然后是知,最后是照。

觉-知-照。三者有什么区别呢?

“觉”偏向于生理,“知”是偏向于心理,“照”又高于前两者,偏重于灵性,已经超越了生理和心理。

当这三个你都掌握娴熟,你会发现它们原本就是一个能量组成的。能量只有一个,心只有一个,只是能量处在不同的层次,体现的形式不一样。

比如能量放在身体上,就是一种感受;放在心上,是一种觉知;放在灵上,就是一种照的功夫。

师父,东华禅里提到“不怕妄念起,只怕觉知迟”,觉知是不是一种想法?
答:

觉知不是一种想法,觉知也不是故意生起一念,觉知是一种本能的东西。

我打个比喻,也许不恰当,觉知就相当于我们说的灵感或者直觉,它绝对不是头脑的东西,它没思维,没准备,没计划。

我问你一加一等于几?你肯定不用准备,脱口而出。问小孩子,他就要努力想,因为小孩子没这个功夫,他没有训练出来。

所以我们要通过念佛,通过打坐,通过冥想、放空,把你的觉知给训练出来,我们本来就有这个力量。只是没人告诉你有这个力量,没人告诉你要如何把这个力量唤醒。

因为我们这么多年受的教育跟它是背道而驰的,都是教育你怎么努力用这个头脑,怎么苦心经营取得成功。

而佛教告诉你,所谓的努力是放下万缘,把你的脑袋放下,不要思考,这个放下万缘、不努力的努力,才是真正究竟意义上的努力。

你脑袋空掉以后,就把你阿赖耶识生生世世储存的信息打开了,就像进了图书馆一样,什么信息都有,那才是真正地打开智慧了,过去的信息全部可以调出来使用。

就算你有时间读30万本书,也赶不上你生生世世储存的信息量大,把那个信息的大门打开以后,才是真正的大智慧。

上一页 1 2 3 4 5 6 7 …… 下一页 共 48页 到第
扫码关注公众号
一键添加到桌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