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体是我们向死神发愿要修学佛法、利益众生而暂借的工具,要用有限的身体证悟不生不灭的本体,把身体的作用发挥到极限。若不发挥工具的作用,死神将把工具收回,不再交与你。
伴侣并非仅限于夫妻与情人的关系,而是知道彼此有缺点,仍不嫌不弃;伴侣不一定有共同爱好,而是患难时能守望相助,不离不弃。伴侣是岁月沉淀出的一份默契、理解与宽容。
一个卓越的领导,首先是一个智者;要成为一个智者,首先要成为一个开明者;否则,就是一个无知的独裁者。
佛与凡夫的差别在于是否发心。唯有发菩提心,奉献自我,才能实现理想,体现价值。若不发菩提心,纵然饱学博闻,才智过人,也不堪大用。
菩提自性与万物同体,不为万物所染,修与不修皆俱万法,但能起用,莫作别想。心生万物生,心息万事休。物我一如,万物同体。若欲心无形,只在一念中。
一个人想长寿、想修道,生理与心理都要健康。无论想“开悟成佛”,还是想“得道成仙”,前提条件必须中脉畅通。
得道者是道,是佛的化身,是宇宙的力量。众生爱得道者就是爱道,追随得道者就是追随道,只是众生不知“道”而已,知“道”者必得道。
内心处于深沉宁静的状态,才会获得宇宙整体的力量,才会绽放出道的光芒。唯有融入整体,才能不生不灭。
不能忘世,难以修道;不能忘身,难以入道;不能忘心,难以得道。今天出世,是为了明天更好更积极地入世。
问问自己:我是一个凡事求精、求完美的人,还是一个马虎应付的人?这一生我做了几件令自己满意、让他人赞许的事?学佛犹如做事,做事马马虎虎,学佛也会不了了之。
修行并非控制自己的头脑,头脑是自由的,不应该在头脑上下功夫,要启动另外一套系统——自性的力量,才能让头脑带着觉知自由地飞翔。
心中毫无牵挂,一无所有时,得到的是整个世界,乃至整个宇宙;心中装满欲望,执著于心外之物时,即是身心被困之时。要解脱,要自在,只要放下欲望和执著的心。
错误和挫折是我们成长历程中不可缺少的功课,但我们不能总上同样的功课。修炼也是如此,不经一番寒彻骨,哪得梅花扑鼻香!
身体的形象是心灵的投射,世间万物都是心灵的营造。只有具备完整心灵的人,才能客观地认识世界,认识自己,举手投足才不会离道。
你可以什么都是,也可以什么都不是。心在佛,你就是佛;心在道,你就是道;心在金钱,你就是金钱的奴隶。
内魔生起,外魔才入侵,于是就天天生活在烦恼和痛苦之中。若能用佛法滋润自己的心灵,不仅当下受用,生生世世都会受用。
有思考就有分别,就会产生两种力量:正与邪、对与错、爱与恨、上与下。在生活中,对事物客观地认识就是觉照。在觉照中是没有二元对立的,这是修习禅定的根本。
修行途中出现沿途风光——疼痛、昏沉、散乱、疑惑及种种声色,说明正趋向目的地,这是入道的必经过程。
开悟的人是抛弃头脑,进入了生活。迷失的人是抛弃生活,进入了头脑。开悟的人回答问题只在当下,是灵性的显现。迷失的人用的是头脑,回答的是知识的范畴。
精进是成就的保障,是觉照的护卫,它能把负面力量拒之门外,令正念增长,它能让深邃的禅定在你心中开花结果。
佛子行:耐得住寂寞,挺得住痛苦,挡得住诱惑,经得起折腾,受得起打击,丢得起面子,忍得住污辱,顶得住压力,扛得起责任,放得下生死,此时正是修行时。
放下当下的拥有,才能更上一层楼。居安思危是一种远见,提起放下是一种魄力,既往不咎是一种胸怀,舍身忘我才是一种境界。
凡夫言于口,圣人行于心。凡夫受爱欲驱使,圣人由悲心推动。精进地修行,不是改变自己的容貌,不是获得种种境界,也不是创造福慧,而是找回原本清净的心——赤子之心。
身体是我们向死神发愿要修学佛法、利益众生而暂借的工具,要用有限的身体证悟不生不灭的本体,把身体的作用发挥到极限。若不发挥工具的作用,死神将把工具收回,不再交予你。
人生在世没有绝对的拥有,甚至连身体也是百年一瞬间,更别说功名利禄了。我们经历的一切,只是开启内在宝藏的钥匙,而非宝藏。
识人不要听其口若悬河,更不要看其偶尔的行为表现,只有从不经意的习惯中,微细的举止言行中,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,识其“庐山真面目”。
身体的形象是心灵的投射,世间万物都是心灵的营造。只有具备完整心灵的人,才能客观地认识世界,认识自己,举手投足才不会离道。
如果你总认为自己很不幸,就会接二连三地招来更多的不幸;如果你总觉得自己很幸福,就会接二连三地招来更多的幸福。负面的心态无法召感正面的力量,正面的心态从不召感负面的力量。
“心”不具实体,但具实用;既无中心,亦无内外;不在时间内,不在空间外;无所在,无所不在;用之即有,舍之融法界。要见“心”么?只在用处睹风采!
闻思实现不了你的愿望,只有闻思、行愿并行才能如你所愿。闻思只会让你停留在未知里,只有行愿才能让你到达已知。
万物是本来面目的显现,修习禅定从专注开始。
专注、觉知,就能感受心与万物同体。
无论身心处于何种状态,都要持之以恒、日复一日地修炼。
方法加时间等于功夫!
宗教的慈悲与博爱是圆满的爱,是建立在无我基础上的全然的爱,是无欲无求的爱。
女性的特质是柔和、内敛、慈爱,这种特质符合道。
自古女性成就者并不少于男性,但传法之人稀有,故不为人知。
未成人,焉能成佛?学佛不仅要思考人生的起源问题——昨天,还要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——今天,更要完成解脱的问题——当下。
打开心性有两种途径:一个是通过禅定,随着功力的增长,你的能量越来越足,你的心力和心性、魄力和胆识逐渐被打开。
另一种途径是在平常的为人处事中,通过外在的历练来打开。
经历多了,忍受多了,你的心性自然就打开了。禅定和做事这两种途径必须结合,不可偏废。
唯有找到它(自性),参与它,才能融入它,它是你生命的源头和总持。它的功用无穷,能让你更聪明、更智慧、更成熟(回答源头)。
我们每天都在祈祷佛菩萨,其实是每天都在乞求佛菩萨。不但拜佛,还要拜财神、官神,究竟求什么自己也不知道,这就是愚昧的人做愚昧的事!若不发菩提心,一切皆是妄想。
爱国是佛教具有的优良传统,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丢。只有国家太平,人们安康,才有宗教信仰的正常生活。
知识是头脑向外捕捉的信息,它远离核心,脱离本体,没有深度,只有广度。智慧是心灵的显现。智慧打开了心灵的大门,打开了终级的未知。在平凡中见道,在平常中用道。
伴侣并非仅限于夫妻之间,而是发现你身上有很多缺点,仍然愿意帮助你的那个人;伴侣是在岁月的流逝中与你一起沉淀出的一份默契、理解与宽容的那个人。
梦是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理想,是对头脑的慰藉。梦中的满足调整了身心的平衡,当心中无欲无求时,梦和妄想就会自动消失。
一个人若没有真正的信仰,不累积行善,返璞归真,无论如何打坐诵经,礼佛观想,要想达到平等无住,证悟实相,开启智慧,解脱痛苦,超越轮回,都是徒劳。
万缘放下是布施,清净无染是持戒,一念不起是精进,湛寂不动是禅定,念念不住是智慧,不生不灭是自性。
精进地修行,不是改变自己的容貌,不是获得种种境界,也不是创造福慧,而是找到原本清净之心——赤子之心。
人生在世没有绝对的拥有,甚至连身体也是百年一瞬间,更别说功名利禄了。我们经历的一切,只是开启内在宝藏的钥匙,而非宝藏。
古人说少年读书,成年做事,老年学佛。实际上学佛越早越好,佛法传递的是最圆满的人生观与世界观。学佛分三个阶段:学习经教、践行佛法、度己度人。
欲普度众生,先利益众生。发无我利他之心,才是为人处事的根本。无我之道更讲究方法。方法是媒介,是细节,是过程,有时比结果更重要。
没有定位的人生,如同盲人行走于沙漠之中。一个人的格局有多大,境界有多高,路能走多远,取决于他的启蒙老师,更取决于他原本具有的格局与信念。
今天以“出世”的方式修炼自己,明天才能更长久地以“入世”的方式服务社会。所谓十年独善其身,是为了百年更好地造福社会。
一个领袖不在于他能领导多少人,而在于他的思想能影响多少人。一个人做什么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他做事的动机与心态。
自心本来清净,本无烦恼。无漏智性,本自具足。即心即佛,究竟无异。情无所牵,意无所念,行无所为,心无所住,慧无所用,如是信解行证,同归性海。
头脑的分别与执著才是造成痛苦的罪魁祸首。禅者的执著是宁静、觉知、微细与安详。这四大法宝不间断,所有的“烦恼”,诸如散乱、昏沉、嗔恚、无明等,皆是禅修的对象,皆是往来过客、沿途风光。
学会了静心,你会发现在生活中做每一件事都是在静心,但又没有一个静心者存在。如是,你便顺其自然地由个体融入了整体,此即全然的静心。
心佛众生皆假立,不起诸幻,寂灭常乐。念起法生,幻亦生。一念若明,千幻万化何处存?大千灭尽,觉性常存。
唯有学佛与孝敬无需准备,不能等待,当下就是最好的时机。拥有人身就是用来修学佛法与服务众生的,具足佛法之时,就是让众生和社会受益之日。
千万种磨难,一个正念(觉照)即能战胜。修行人要耐心对人,更要耐心待己。方法加时间,一定会出功夫——不昏沉,不散乱,不疼痛,不疑惑,最终超越声色。
当内心觉照生起,外界事物即明晰可见。见了之后无所见,觉了之后无所觉,为了之后无所为。此时的心是那么的宁静、安详,那么的柔软、通透,那么的平和、自然。
止是将心持久、高度地专注于一个点上,止于一点就是禅定。如是便进入了观的力量。当灵明不失、有觉有照时,止观已成。
进入宗教和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殊途同归:超越形式、方法和技巧,没有头脑的迹象,一切皆是自性的流露与本性的使然。
善用一颗清净平常的心,什么也不期盼,只是带着觉照静静地看着每一个念头,不分别,不判断,觉知念起念落,切莫等念头成片成势才觉知。
世间的娱乐虽能让人全神贯注,甚至忘我,但没有正念,不能觉知当下,就会迷失自我。凡事都能保持正念、警觉、观照,才是一个完整的人。
精进地修行,不是改变自己的容貌,不是获得种种境界,也不是创造福慧,而是找回原本清净的心——赤子之心。
菩提自性,生诸万法。行深般若,见诸实相。平等十方,无所不至。入尘不染,出尘不失。生灭得失在沿途,归得宝所皆空寂。
灵明觉知的空性遍一切处,它随境而显,不受境扰,过后无痕。它的存在使人淡定、温柔、慈悲与智慧,带给人的是无限的喜悦和无与伦比的宁静。
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宇宙,与人沟通就是与宇宙沟通。人只是浩瀚宇宙中微不足道的一粒微尘,但这一粒微尘具备了宇宙所有的属性。
孤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,内心非宁静者无法享此境界,内心非散发馨香者无法享此境界,内心非与道同一体者无法享此境界。
只有拥有一颗慈悲心,能安详清贫的境界,人类才会脱离低级趣味,灵魂才会觉醒,心花才会怒放,万物才会嗅到道的芬芳。
烦恼是为菩提服务的,没有烦恼,菩提无法显现。魔鬼是为佛陀服务的,没有魔鬼的凶恶,也显不出佛陀的慈悲。烦恼与魔鬼都是人生修炼过程中的境界,没有它们的参与,人生不会圆满。
智慧不需要理论作依据,知识才需要理论作依据;智慧是灵性的爆发,知识是头脑的记忆;智慧是无限的,知识是有限的。有智慧的人知“道”,有知识的人知“理”。
万法同性,妙用无穷,入流不垢,出流不净。诸法本源皆同虚空,故不生亦不灭,不来亦不去。万物皆吾心,吾与万物同体。
当你开始微笑的时候,你的善缘就出现了;当你开始为别人让路的时候,你眼前的道路就畅通了;当你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的时候,你的知心朋友就来了。
死亡是生命的另一扇门被打开,显露出生命的真实奥秘。修习禅定即是训练死亡的过程,深入禅定则是不生不灭的境界。
头脑习惯于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,它总是回忆过去,渴望未来,自以为有信仰、有理想、有追求,却不知错过了唯一的真相——当下。